大观区:织牢防贫监测三张网 奔赴共同富裕路
来源:大观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2-06-22 16:11 浏览:1688次
2022年,大观区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锚定“先行示范名次大幅进位、农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目标,坚持靶心不偏、压力不减、标准不降,建机制、硬举措,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动我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高质量发展。
创新三项机制,织牢“制度保障网”
一是创新“蹲点领办”机制。聚焦“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任务,区委书记、专职副书记、分管副区长坚持每周下沉一线“蹲点领办”一天,其他县干领导每月至少“蹲点领办”一天。自3月份开展以来,区委书记领办11次,其他各级领导干部领办128次,高效解决监测对象帮扶、村庄道路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地块招商等民生事、烦心事312件,获得基层干部群众一致好评。二是创新“任务分解”机制。制定年度乡村振兴重点任务70条,分别由“五大振兴”专项小组牵头抓总,逐一明确牵头领导、责任部门,区委每月调度,层层明确任务、传导压力。针对监测帮扶、环境整治、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重点工作,坚持责任压实到位、任务分解到人、时限精准到天,全速推进、狠抓落实。今年以来,完成11公里农村公路养护工程,改造提升157户农村厕所,所辖17个村(居)均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三是创新“互查互看互比”机制。以“全面查、重点看、现场比”为主题,每季度围绕“防贫监测帮扶、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组织镇村“擂台比武”,既晒亮点、也查不足,评出3家优秀村居,发放“流动红旗”和奖金,激发基层干事创业激情和潜力。
聚焦三个环节,织牢“预警监测网”
一是明确一个监测范围。建立年度监测范围调整机制,明确将年人均纯收入低于7000元、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严重影响基本生活的农户,通过“一评议、一公示、一公告”纳入监测对象帮扶。二是健全一套监测体系。设立巩固脱贫成果专项小组,下设工作专班,健全“1+14”防贫监测机制,构建“区乡村振兴局、乡镇乡村振兴办、村网格联络点、帮扶责任人”四级联动监测模式,坚持每月预警、每月核实、每月会商,及早干预、及早帮扶、应纳尽纳。三是开展一次集中排查。坚持“村级基础能力提升线”“农户防范致贫底线”两线并行,每年至少组织一次集中排查,乡镇督查组互查各村,网格员逐户逐人摸排走访,坚持边查边改、立行立改,全面补齐短板弱项。2022年,识别监测对象11户32人。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准确把握监测范围,逐户落实“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做到情况清、底数明、措施实,户均3条帮扶措施。
做强三大支撑,织牢“稳定增收网”
一是增强产业发展力。抓牢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长三角智慧农业示范区等创建契机,发挥区级乡村振兴平台公司金融支持作用,拓基地、创品牌、提质效,引进旅游采摘、休闲康养、特色民宿等产业项目,打造高质量“一村一品”。5亿元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5.2亿元达康天宏全产业链项目已顺利落地,海口镇育秧工厂、灵芝种植基地、蔬菜基地、草莓基地等已具规模、颇有成效,十里铺乡各村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蓬勃发展、效益明显,累计带动周边农户5800多户增收致富。二是提高就业带动力。抓好订单式、定向式、项目制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组织网络招聘,通过“直播带岗”等方式精准推送岗位信息,线上线下结合组织劳务协作对接活动,已开展专场招聘24期,提供就业创业服务3806人次;成立乡村振兴就业帮扶基地,合理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已开展岗位154个,安置就业困难人员90人。三是夯实兜底保障力。全面落实低保、特困、医疗救助等救助制度,千方百计提升农户转移性收入。2022年保障农村低保对象4687人,发放低保金188.63万元;保障农村特困供养对象207人,发放基本生活保障资金70.72万元;实施临时救助151人次,发放救助资金28.1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