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区司法局:以阵地建设为落脚点 推动大观“非遗+普法”工作走深走实
来源:区司法局 发布时间:2024-08-08 16:50 浏览:2238次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创新法治宣传教育形式载体,发挥法治文化在法治宣传中的积极推动作用,大观区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技艺特长,将法治元素融入微刻、蛋雕、挑花、灯谜漫画、剪纸等本土非遗文化,积极创作和推出一批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作品,同时以大观区西城记忆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基地为建设重点,以人民所需所求为创作导向,结合社会热点问题,以生动艺术形式激发浓厚法治底蕴,更添普法宣传的创新性、趣味性。
项目化提升非遗+普法产出效能。用活项目化运作方式,将“非遗+普法”品牌融入“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贯彻落实当中,使“非遗+普法”由单一创新举措转化为系统培养项目。在资金方面,从普法经费预算中调取资金予以作品创作经费保障,积极争取省市区各级领导支持和指导,不断提升非遗法治文化作品的创作及收藏力度,截至目前已创作征集非遗法治文化作品200余件;在人员方面,积极培育活跃于普法一线的非遗文化传承人,将其纳入“法律明白人”“普法志愿者”等队伍中进行重点培育,探索建立由非遗文化传承人组成的普法志愿队伍,走进学校、走进村居开展非遗文化传承暨普法活动;在阵地方面,整合利用资源,依托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等阵地,构建非遗+普法第二课堂,构筑有保障、有典型、有阵地的立体化普法格局。
本土化拓展非遗+普法载体形式。丰富的地方民俗资源是大观普法的一支源头活水,一系列融合本地非遗文化的法治作品也乘势而生。微雕作品《廉》中,两朵盛开的荷花,在阳光映射下显得分外娇艳欲滴,莲子中芯雕刻的“廉”“出于污泥而不染”等字样,无不体现出作者高超的雕刻技艺和深厚的书法功底。蛋雕作品《包公》以鸡蛋为创作载体,通过精细的雕刻和彩绘,将包公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作品中包公威严庄重,额头上的月牙形标志清晰可见,展现着公正无私、明察秋毫的品质,也寓意着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和向往。挑花作品《法》巧妙运用望江挑花技艺在色彩对比和图案设计上的巧思,使“法”字在视觉上更具冲击力。
阵地化扩大非遗+普法文化影响。大观区西城记忆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基地位于德宽路街道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原址为安庆市文物保护建筑张立达堂公馆旧址,现占地面积约千平方米。基地涵盖法治作品创作成果展览室、法治宣讲课堂、法治宣传长廊及法治宣传表演场地等功能布局,可同时容纳近百余人参观。结合日常普法节点,区司法局积极配合民间艺术家协会利用基地位置文化双重优势,先后成功举办法治文化作品展演、法治灯谜竞猜、剪纸教学课堂、传统戏曲文艺汇演等各类普法文化活动,曾接受安庆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深受全市居民的关注与喜爱。基地日常接待游学团体、举办文化雅集,通过互动体验增强法治文化覆盖力、渗透力、影响力,充分渲染法治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数据化畅通非遗+普法传播平台。今年年初,《光明日报》上一篇名为《守正创新,古建筑引领新潮流》的文章,引发众多读者对于安庆城区古建筑的关注,作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大观区西城记忆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基地借助于公众号、抖音、小视频等新媒体平台,不断活跃于群众视野。利用灯迷、微刻、剪纸、编织、瓷画、扇画、蛋雕、烙画、灯迷、漫画、赏石、根雕、木雕多十余种艺术形式直观地传达法治理念和价值,鼓励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思考法治的重要性,提高自身法律意识。
下一步,大观区司法局将继续做“优”、做“新”、做“强”、做“活”“非遗+普法”文章,用非遗文化为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增光添彩,用“好手艺”探索普法“新路子”,让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在群众心中潜移默化,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撰稿人:潘思文 初审:潘思文 复审:方宇 终审:钱亮)